《流浪》打破春节喜剧"霸屏":有爱更有家国情怀
图为《流浪地球》官方宣传海报之一。钟欣摄
中国新闻网2月9日报道(记者 魏建军)“不比好莱坞电影差,有爱,更有家国情怀。”兰州市民王斌坦言,本来打算春节和家人看喜剧电影放松放松,结果被这部电影“俘虏”了,出乎意料,在震撼特效包裹下,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深情和家国情怀。
大年初三,记者在兰州万达影城城关广场店看到,《流浪地球》的排片占比远高于《疯狂外星人》《新喜剧之王》等以往春节档“霸屏”的喜剧类电影,单日排片达21场。
在休息区,有关《流浪地球》的讨论也此起彼伏。而在豆瓣、猫眼、时光网等多个电影评分平台,《流浪地球》也分别以8.1、9.3和8.2分稳居各平台第一。
作为春节档的科幻片“独苗”,这部自称为国产首部“硬核科幻电影”,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,讲述了一个中国人视角的地球末日和太空探险故事。
虽然部分特效无法和好莱坞抗衡,但是作为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,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科幻理念,将东方式亲情元素与家国情怀融入太空冒险,让这部电影“独领风骚”。《纽约时报》当地时间2月4日的文章标题写道:《中国电影终于加入了太空竞赛》。
看过影片的人不难发现,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本土特色。网友M00nsElune说,当汉堡王变成兰州拉面,自由女神像变成东方明珠塔,美式摇滚变成亲人两行泪,富有集体主义特色的饱和救援,这种遥远又熟悉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更加彻底的带入末日的未来。“这是《三体》曾带给我的,也是现在《流浪地球》能带给我的感受。”
图为《流浪地球》宣传片视频截图。钟欣 摄
“流浪地球,很‘战狼’,满满的人类共同命运体,哲学、社科工作者没想明白的事,科幻小说家基本拿上给捋顺了。”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涛观影后发表如此评论。
刘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,好的科幻片,一要有故事,二是视觉,三是脑洞,四是哲理,这部片子视觉可以,但故事和脑洞一般,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,但至少这一步很好、很沉。他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信心。
他说,现实题材往往受制于意识形态影响,历史题材好多也不好触碰,古装题材已经被玩得没什么新意了,科幻题材政治风险低,也很容易实现主流话语的对接,而且视觉表达空间很大,未来是个“金矿”。
此前,该部电影原著作者刘慈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《流浪地球》的意义就在于它把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,“不是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上表现,是在太空的无垠的背景中表现。”它在中国的电影史上,第一次出现了“末日”,“当我们中华文化面对这种末日的时候,我们该怎么选择,这就是流浪地球很出色的地方。”
网友影志发表评论称,电影比预期要更恢弘磅礴,晨昏线过后的永夜、火种计划、让地球流浪、木星推动地球……等等大小设定,没想到中国也能拍这么大架构、大格局的科幻片了。他表示,以前看国外科幻感觉离我们很远,这一次看到熟悉的北京“大裤衩”、上海“东方明珠”都变成零下89°冰天冻地的末世场景,既猎奇又唏嘘。虽然在剧情上有套路,对于这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科幻“新生儿”,鼓励多于挑剔。
也有网友留言说,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,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,但说《流浪地球》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,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,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,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,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!
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,国人对未来认知探索的渴求越来越迫切。“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,看到这样的完成度,想想就激动,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!”很多网友对此持一种包容态度,他们希望,能看到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。
刘慈欣说,《流浪地球》在原著的基础上,增加了中国人对于故土、对于家园、以及亲情的元素。“它应该出现在几年后甚至十几年以后中国科幻电影成熟的时候,现在出现确实很让人意外。”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